http://ithelp.ithome.com.tw/question/10116196
正題的概念? 通常 SI 的經驗比您多, 對吧? 既然您"GOOGLE + IT拜讀大神快一個禮拜,還是沒有好頭緒", 那跟 SI 聊聊(不花錢)學東西, 這樣跟主管建議也不行嗎?
如果我是主管, 看到公司一週內花快 1 萬了(含薪資, 勞健保, 勞退提撥, 另外勞保職災保險等....), 您還在摸魚(對, 沒產能, 沒有方向).
那何不趕快"站在巨人(SI廠商)頭上, 看得比巨人遠."
要正題:
1. 現況調查結果? 主機資料(含 CPU , 硬碟容量, 帳號數, 服務數, Loading), 網路架構圖(IP, 防火牆政策, 對外頻寬, 對內配線), Client 資料(員工數, 部門, 使用網芳哪些功能)
2. 未來預期目標? 要 AD ? 為什麼要 AD ? 要 AD 授權(含 Server 與 CAL )要多少錢? 網路重拉線? 預期五年內公司會有怎樣的配置? 要拉多少線避免將來擴充的問題? Hub 是否要改網管式?
3. 現況與未來差異? 有多少差異? 要分幾個階段? 一次性施工費用與維護費用大約多少? 對公司影響多少? 做與不做的結果, 成本上差多少?
生活節約不是降低生活品質, 而是品質不變時更節省.
吃飯時掉了一點飯渣, 等飯後再用抹布一次全部擦乾淨, 就不需要那麼多衛生紙.
上廁所用的衛生紙, 選可以水解的, 就可以丟到馬桶內跟著排洩物沖掉, 降低垃圾袋的使用量.
在超商買的產品, 拆掉的包裝如果沒有異味或發霉問題, 稍微收一下之後再拿回超商丟.
沒有異味或發霉問題的垃圾, 可以集中久一點, 省下垃圾袋的用量.
有需要經常清潔的垃圾, 除了雙北外, 可以直接拿垃圾桶, 倒進垃圾車, 也不用太多垃圾袋.
"家中夠亮"跟"需要看書"的亮度不同, 家中只要"足以分辨東西", 看書再開檯燈, 就可以用比較少的電.
有降低生活品質嗎? 個人是覺得沒有, 而是一些細節的調整, 就可以省下不少錢.
算廣告吧....
如果常跟家人講長途電話, 一個月超過 90 元, 而且兩處都有網路(可取得 public IP 者, 如光纖, Cable Modem, 不適合大樓合用)者, 可以申辦兩個遠傳家用電話節費盒(選 $45 費率), 並且改撥新的電話號碼(070開頭)就免通話費了.
月租 45 元: 由遠傳 070 撥給遠傳 070 免通話費, 抵用其他國內通話費 45 元.
月租 90 元: 由遠傳 070 撥給遠傳 070 免通話費, 抵用其他國內通話費 90 元; 可設定 3 組遠傳月租型門號, 撥給這 3 組免費.
月租 190 元: 由遠傳 070 撥給遠傳 070 免通話費, 抵用其他國內通話費 380 元; 可設定 3 組遠傳月租型門號, 撥給這 3 組免費.
之前曾經考慮把電話的通訊方式改變, 而昨天又想得更細了:
通訊方式 可以分成 電話 / 地址 / 網路(含網頁及 Mail ),
電話 再分成 市話 / 行動 , 市話 分成 語音 / 傳真 , 行動 分成 語音 / 簡訊....
這樣分下去, 好熟悉的動作, 不就是之前在看 物件導向 時的概念嗎? 把相同屬性的資料歸類在一起.
原來大方向就這樣, 只是更細的還有:
1. 把電話 / 地址 / 網路都併入通訊方式? 或分開記錄? 我是傾向分開, 因為欄位大小不同, 將來修改方式也不同.
2. 常有分為 公 / 宅 , 該如何記錄? (想到是另外有一欄讓使用者去選, 而系統不管....)
3. 使用的優先順序? (想到也是有一欄序號, 不過使用者不用知道序號, 只要在 UI 拉一拉就會調整了....)
Barcode Scanner 原理跟鍵盤一樣, 所以 USB / PS2 版就是模擬成另一個鍵盤.
而要異動的部份, 通常有另外一本設定簿, 大概是:
1. 掃設定專用碼: 調整為設定模式
2. 啟動/關閉某些功能: 例如只支援 EAN , 掃描後加 Enter, Tab, 空白.
3. 設定完成碼: 切回一般模式
而各廠牌差異有:
1. 掃描線頻率: 通常掃瞄器頻率高, 速度也比較快.
2. 對比感應能力.
3. 手持或底座附件.
4. 處理晶片速度.
5. 後續維修等.
價格大概 $1000~$5000 都有.
至於只取前幾碼或後幾碼的功能, 幾乎沒有人會這樣設計, 因為會讓流程複雜化, 一般會把這種碼分開列印及張貼.
前後加 * 號的應該是 3 of 9 .
這邊再聊一下 Barcode 好了, 其實應該再分成兩個階段來看:
1. "圖型化轉為文字"及"檢查區": 例如: 3 of 9 是全部都可以轉成文字, 而商品常用的 EAN/UPC 則是另外有檢查區, 就是 8 碼的左右各有兩條, 13 碼的有左中右三區各兩條, 這檢查區不會轉成文字, 但可以用來確認是 EAN/UPC 碼.
2. 轉成文字後的編碼判斷: 例如: 3 of 9 是以前後各一個 * 來處理, 所以實際內容通常是不含 * 號, 但 3 of 9 本身沒有檢查碼, 需要另外處理. 商品常用的 EAN/UPC , 則是透過一定的公式計算, 最後一碼為檢查碼, 如果號碼相符, 才是標準 EAN/UPC 碼.
所以 3 of 9 有這些特性:
1. 字型可免費下載, 只要字串前後加 * , 並轉成圖型即可使用.
2. 字串不適合過長及字串內最好不要有 * 號.
3. 如果印刷不清時, 3 of 9 可能刷出不同的字, 而需要另外加上判斷.
如果要自編碼時, 大概需要再注意這些.
賣一些東西:
1. 硬碟外接盒
2. 繪圖版
3. 外接式硬碟(60G)
4. 手持式 GPS
5. 軌跡球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slime818
是否有指令或方式可以跨router來喚醒區網的電腦呢?
http://ithelp.ithome.com.tw/question/10115635
看看 192.168.2.3 的網段有沒有相關設備可以送出開機(WOL)訊息, 有些 Router 或 IP 分享器會內建這功能.
另外也可以看看主機配置, 例如有一台可以設定成定時開機, 再由這台電腦送出開機(WOL)訊息.
因為需求已經是要 WOL , 表示一定要所有條件都符合, 而 WOL 的條件不多, 所以我會想直接在區網先放一台測試機(筆電亦可), 找出區網內需要 WOL 的所有電腦, 再以軟體送出 Magic Packet (就是 WOL 訊息的封包), 再看看是否成功, 如果沒有成功被開機的, 再找出那台的失敗原因.
常見失敗原因:
1. 桌機需要維持供電, 如果有延長線開關, 不能關掉, 另外要支援 PCI 2.1 (還是 2.2 ? 才有待機電源, 大概 Pentium 晚期開始普及.)
2. 下班後, 網路線 Hub 沒電....(與 1. 有點相似.)
3. 主機 BIOS 設定為關閉. (可觀察關機時, 網卡的訊號燈有沒有亮, 如果有亮通常表示有啟動 WOL )
4. Mac Address 有異常. 由於 WOL 是靠 Mac Address 來驅動, 有些公司則會為了迴避軟體檢查, 而去修改 Mac Address , 造成開機後的 Mac Address 不同. (少見, 但有這種可能.)
5. 再不行....改用其他方式如定時開機或有自動開機的延長線功能. (可能更貴 XD )
看看 192.168.2.3 的網段有沒有相關設備可以送出開機(WOL)訊息, 有些 Router 或 IP 分享器會內建這功能.
另外也可以看看主機配置, 例如有一台可以設定成定時開機, 再由這台電腦送出開機(WOL)訊息.
因為需求已經是要 WOL , 表示一定要所有條件都符合, 而 WOL 的條件不多, 所以我會想直接在區網先放一台測試機(筆電亦可), 找出區網內需要 WOL 的所有電腦, 再以軟體送出 Magic Packet (就是 WOL 訊息的封包), 再看看是否成功, 如果沒有成功被開機的, 再找出那台的失敗原因.
常見失敗原因:
1. 桌機需要維持供電, 如果有延長線開關, 不能關掉, 另外要支援 PCI 2.1 (還是 2.2 ? 才有待機電源, 大概 Pentium 晚期開始普及.)
2. 下班後, 網路線 Hub 沒電....(與 1. 有點相似.)
3. 主機 BIOS 設定為關閉. (可觀察關機時, 網卡的訊號燈有沒有亮, 如果有亮通常表示有啟動 WOL )
4. Mac Address 有異常. 由於 WOL 是靠 Mac Address 來驅動, 有些公司則會為了迴避軟體檢查, 而去修改 Mac Address , 造成開機後的 Mac Address 不同. (少見, 但有這種可能.)
5. 再不行....改用其他方式如定時開機或有自動開機的延長線功能. (可能更貴 XD )
最近在思考的, 是資料庫設計時, 該從什麼角度切割.
比如常見的通訊錄, 是像這樣:
姓 名│電 話1│電 話2
陸仁賈│0286686966│0223915081
陸仁以│07-1234567│
陸仁秉│0222342238│
不過如果資料庫, 也許可以像這樣:
a. 個人:
個人代號│姓名
1│陸仁賈
2│陸仁以
3│陸仁秉
b. 電話(或電話類型的資料)
電話代號│電話
1│0286686966
2│0223915081
3│07-1234567
4│0222342238
c. 個人與電話對照
個人代號│電話類型│電話代號
1│個人│1
1│公司傳真│2
2│公司│3
3│個人│4
以第一種表格式, 最像 Excel 作法, 也是很多小型資料庫的作法, 程式撰寫時特定欄位就對好了, 不過因為資料較容易有空白, 所以也往往會造成資料庫較大.
第二種作法則是再把實體資料(如電話)與業務上特性(如個人/公司)分開, 如果再遇到電話號碼變動等狀況, 較容易修改, 不過程式就需要再處理對照的部份; 由於實際上的資料若不需要, 就會刪除, 也可以減少資料庫使用.
看到晚輩回老家都在玩線上遊戲, 對於遊戲中的分數計算得很精, 可是現實中的數學卻不甚了了, 有點懷疑是遊戲中簡化的計算, 讓小孩子並沒有理解這些數字運算的意義.
也許他知道: 某裝備賣 $200 , 角色身上有 $500 , 所以買設備之後身上有 $300
不過在寫作業時, 同樣 500 + 200 * -1 , 卻算出 700
因為這樣的錯誤相同, 所以懷疑遊戲中已經算好的過程, 讓小孩對算式無法理解; 另外則可能是對算式中的"乘除比重優於加減"的觀察力不夠.
另外遊戲中卻已經簡化到角色只要對特定怪物弱點攻擊, 再重複強化到玩家只記得"某怪物弱點", 對於新遊戲或新怪物沒有成就感時, 就不想玩了.
簡單比較 RamDisk , Cache , 軟體還原的特性
最近測了一些 RamDisk , Cache , 軟體還原 的工具軟體, 覺得有時候想比較綜觀地看一下這些軟體特性, 所以就整理了一下.
這張圖只是用來解釋一下各種軟體大概出現的位置, 有些軟體可能會有不同的設計, 所以僅供參考.
要說明這些軟體之前, 首先都要有個前提: CPU 內的暫存器與 Cache 最快, 記憶體其次, SSD 目前比硬碟快一些, 硬碟最慢; 硬碟平均成本低, SSD 其次, RAM 較高.
再來則是延伸幾個特性:
1. CPU 與 RAM 都是一關機資料就不見; SSD 內部是晶片, 若一個晶片損壞, 可能會造成整個 SSD 資料都會不見; 硬碟內部是碟片, 所以可能有壞軌會造成檔案損毀, 如果是電路板則可能整個硬碟無法使用, 但換電路板後也許可以救.
2. 記憶體管理受到作業系統限制: 最近常聽到的 32bit 只能使用 3.xG 記憶體, 或 DOS 的 640K 都是因為作業系統所遵循的規範.
了解這些前提與原則之後,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看看這些軟體的特性:
1. RamDisk : 由於使用記憶體模擬出磁碟, 所以速度極快, 可讀寫次數也遠大於磁碟, 但是因為關機後就無法保存資料, 所以適合"頻繁讀寫", "容量已知或可控制".
2. 快取軟體: 將記憶體保留一部份, 並攔截讀取/寫入磁碟的動作, 當需要讀取的資料已經在記憶體中, 就不用再讀取實體硬碟; 當需要寫入資料時, 也可以先保留在記憶體, 再一次寫入. 不過也有斷電時, 未完全回寫磁碟, 而資料損毀的風險.
目前市面上的作業系統都有內建這種功能, 只是為了安全考量, 通常只有讀取快取, 而沒有寫入快取; 並且為了記憶體用在實際執行程式, 快取空間並不會很大, 所以快取軟體可以讓使用者為了特別的需要, 另外擴充快取空間.
3. 還原軟體: 也是攔截讀寫磁碟的動作, 而著重在寫入的攔截, 比快取軟體著重是否允許異動控管, 而異動的保留區, 也依軟體而不同, 例如: 微軟提供 ewf 與 fbwf 給 Embedded 版的作業系統, 保留區是使用記憶體; 而市售某些還原軟體, 是以隱藏的分割區來保留異動的部份.
了解這些軟體的特性後, 再來考慮使用者可能的動作, 選擇較合適的應用:
1. 頻繁讀寫但不重要的檔案, 例如: 解壓縮暫存檔, 瀏覽器快取等; 因為檔案的產生與刪除都是由程式自動處理, 所以設定在 RamDisk 是最常見的作法.
2. 頻繁讀寫但是有需要存檔的檔案, 例如: 一般工作的檔案, P2P 的暫存檔. 如果記憶體夠大, 可以開 RamDisk 來存放, 而開或關機時再讀入或回寫, 不過也會需要一段時間轉移這些資料. 另外也可以用快取軟體, 針對分割區處理, 則可以減少轉移的時間.
3. 讀取需要而不需要寫入的檔案, 再考慮用還原軟體, 並且設定為不寫入, 例如: 商務或電腦教室使用的電腦, 並不太需要開放寫入(安裝)程式, 所以把資料跟程式分開, 在 Windows 常見分為 C: 與 D: , 也是有這方面的意義, 這樣程式區(一般是 C: )就幾乎不用寫入.
由於這些軟體的應用, 往往是以分割區(Partition / Volume)為單位, 所以就會把檔案依這些特性分類:
1. 是否需要寫入? 程式(偶爾寫入), 個人資料與下載檔案(稍常寫入), 瀏覽器快取檔(頻繁寫入)
2. 重要性? 程式與個人資料(很重要), 下載檔案(重要性略低), 瀏覽器快取檔(不太重要)
3. 是否要在開關機時移轉? 瀏覽器快取檔不需要, 其他都要移轉而且時間長短不一.
找出這些特性後, 再配合不同的軟體, 來發揮記憶體的特性, 提高系統效益, 以個人為例:
1. C: 程式: 使用 NTFS(壓縮) + 還原軟體, 由於程式只有讀取到記憶體才會執行, 不太需要寫入, 所以用 NTFS(壓縮) 減少讀取的資料量, 到記憶體解壓縮後才會執行, 另外有還原軟體可以梢微避免病毒.
2. D: 資料1: 使用快取軟體, 設定寫入延遲 10 秒, 因為我的電腦有不斷電系統, 但是也不希望資料遺失, 所以設定較短的寫入快取.
3. E: 資料2: 虛擬機器區, 設定寫入延遲 1 小時.
4. RamDisk : 瀏覽器快取區與 Windows 暫存, 使用 Imdisk , 用多少才算多少.
5. P2P 暫存區: 第二硬碟+快取軟體, 設定寫入延遲無限久, 因為 P2P 暫存檔讀寫頻繁, 為了分散使用量, 所以用另一顆硬碟, 另外配合快取軟體, 減少寫入; 如果要抓檔, 才接上這硬碟並開啟快取軟體, 平常使用時不會接這硬碟, 抓完的檔案再轉存到資料區.
這樣依不同用途, 可以彈性調整記憶體用量, 來減少磁碟讀寫的次數, 壓榨系統效能~
這張圖只是用來解釋一下各種軟體大概出現的位置, 有些軟體可能會有不同的設計, 所以僅供參考.
要說明這些軟體之前, 首先都要有個前提: CPU 內的暫存器與 Cache 最快, 記憶體其次, SSD 目前比硬碟快一些, 硬碟最慢; 硬碟平均成本低, SSD 其次, RAM 較高.
再來則是延伸幾個特性:
1. CPU 與 RAM 都是一關機資料就不見; SSD 內部是晶片, 若一個晶片損壞, 可能會造成整個 SSD 資料都會不見; 硬碟內部是碟片, 所以可能有壞軌會造成檔案損毀, 如果是電路板則可能整個硬碟無法使用, 但換電路板後也許可以救.
2. 記憶體管理受到作業系統限制: 最近常聽到的 32bit 只能使用 3.xG 記憶體, 或 DOS 的 640K 都是因為作業系統所遵循的規範.
了解這些前提與原則之後,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看看這些軟體的特性:
1. RamDisk : 由於使用記憶體模擬出磁碟, 所以速度極快, 可讀寫次數也遠大於磁碟, 但是因為關機後就無法保存資料, 所以適合"頻繁讀寫", "容量已知或可控制".
2. 快取軟體: 將記憶體保留一部份, 並攔截讀取/寫入磁碟的動作, 當需要讀取的資料已經在記憶體中, 就不用再讀取實體硬碟; 當需要寫入資料時, 也可以先保留在記憶體, 再一次寫入. 不過也有斷電時, 未完全回寫磁碟, 而資料損毀的風險.
目前市面上的作業系統都有內建這種功能, 只是為了安全考量, 通常只有讀取快取, 而沒有寫入快取; 並且為了記憶體用在實際執行程式, 快取空間並不會很大, 所以快取軟體可以讓使用者為了特別的需要, 另外擴充快取空間.
3. 還原軟體: 也是攔截讀寫磁碟的動作, 而著重在寫入的攔截, 比快取軟體著重是否允許異動控管, 而異動的保留區, 也依軟體而不同, 例如: 微軟提供 ewf 與 fbwf 給 Embedded 版的作業系統, 保留區是使用記憶體; 而市售某些還原軟體, 是以隱藏的分割區來保留異動的部份.
了解這些軟體的特性後, 再來考慮使用者可能的動作, 選擇較合適的應用:
1. 頻繁讀寫但不重要的檔案, 例如: 解壓縮暫存檔, 瀏覽器快取等; 因為檔案的產生與刪除都是由程式自動處理, 所以設定在 RamDisk 是最常見的作法.
2. 頻繁讀寫但是有需要存檔的檔案, 例如: 一般工作的檔案, P2P 的暫存檔. 如果記憶體夠大, 可以開 RamDisk 來存放, 而開或關機時再讀入或回寫, 不過也會需要一段時間轉移這些資料. 另外也可以用快取軟體, 針對分割區處理, 則可以減少轉移的時間.
3. 讀取需要而不需要寫入的檔案, 再考慮用還原軟體, 並且設定為不寫入, 例如: 商務或電腦教室使用的電腦, 並不太需要開放寫入(安裝)程式, 所以把資料跟程式分開, 在 Windows 常見分為 C: 與 D: , 也是有這方面的意義, 這樣程式區(一般是 C: )就幾乎不用寫入.
由於這些軟體的應用, 往往是以分割區(Partition / Volume)為單位, 所以就會把檔案依這些特性分類:
1. 是否需要寫入? 程式(偶爾寫入), 個人資料與下載檔案(稍常寫入), 瀏覽器快取檔(頻繁寫入)
2. 重要性? 程式與個人資料(很重要), 下載檔案(重要性略低), 瀏覽器快取檔(不太重要)
3. 是否要在開關機時移轉? 瀏覽器快取檔不需要, 其他都要移轉而且時間長短不一.
找出這些特性後, 再配合不同的軟體, 來發揮記憶體的特性, 提高系統效益, 以個人為例:
1. C: 程式: 使用 NTFS(壓縮) + 還原軟體, 由於程式只有讀取到記憶體才會執行, 不太需要寫入, 所以用 NTFS(壓縮) 減少讀取的資料量, 到記憶體解壓縮後才會執行, 另外有還原軟體可以梢微避免病毒.
2. D: 資料1: 使用快取軟體, 設定寫入延遲 10 秒, 因為我的電腦有不斷電系統, 但是也不希望資料遺失, 所以設定較短的寫入快取.
3. E: 資料2: 虛擬機器區, 設定寫入延遲 1 小時.
4. RamDisk : 瀏覽器快取區與 Windows 暫存, 使用 Imdisk , 用多少才算多少.
5. P2P 暫存區: 第二硬碟+快取軟體, 設定寫入延遲無限久, 因為 P2P 暫存檔讀寫頻繁, 為了分散使用量, 所以用另一顆硬碟, 另外配合快取軟體, 減少寫入; 如果要抓檔, 才接上這硬碟並開啟快取軟體, 平常使用時不會接這硬碟, 抓完的檔案再轉存到資料區.
這樣依不同用途, 可以彈性調整記憶體用量, 來減少磁碟讀寫的次數, 壓榨系統效能~
覺得居家整理跟資料庫正規化有些雷同
覺得居家整理跟資料庫正規化有些雷同....
1. 把資料重新排列 -> 把要整理的東西都擺出來或至少能看到有多少東西
2. 把同類型的東西放在一起 -> 例如居家分為常用與不常用, 食物, 清潔用品等.
3. 把重複的東西消掉 -> 把多餘的東西清掉, 可以用但太多的就別再買了.
4. 編碼與放表格 -> 把類似的東西放同一區, 例如食物放一起, 包包放一起....
(扒墳)我有前幾版的 Windows , 可以裝 Window 8 升級版嗎?
我家有合法授權的 Windows , 我可以用這套來買 Windows 8 升級版來安裝嗎?
不過聽說現在還分什麼家用/專業/終極耶, 我的就只有一個版本, 可以選哪一版來裝呢? 需要檢查前一版的序號或檔案(*)嗎?
註: Windows 95/98 時期, 在安裝升級版時, 需要檢查硬碟特定檔案才能安裝.
這張照片的重點是....塑膠可以多久不壞....
這個金融卡套是民國 80 年製, 80 年 2 月到 102 年 2 月, 共 22 年的時間, 看得出它的變化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應該盡量物盡其用, 一個東西實用為主, 用後再想辦法利用在其他用途, 最後不得已才丟棄, 而且要選擇可再分解或完全焚化(至少盡量降低污染)的方式.
所以下次要拿這種東西之前, 看一下這張照片吧....
![]() |
寄件者 2013-02-03 |
A for Apple
(鬼扯)
以前的英文單字是 A for Apple , 以後大概是:
A for Apple / Amazon
B for Bing
C for Chrome
D for Dropbox
F for Facebook
G for Google
H for Hotmail
I for Internet
J for Java
K for Kindle
L for Line
M for Microsoft
N for Notebook
O for Opera
Q for QuickTime
R for RealPlayer
S for Skype
T for TeamViewer
U for Ubuntu
V for Viber
W for What's App
X for Xbox
Y for Yahoo!
Z for Zero (找不到合適的產品)
發現少了 E : E for Email .... XD
還有 P : P for Plurk
宅男防蚊法
老家在很久以前就裝了遮雨蓬, 後來再裝鋁窗, 不過裝鋁窗的師父避開了原本的遮雨蓬, 所以中間就有很大的空隙, 夠蚊子進出, 所以就去買了PU發泡劑, 把空隙填滿, 不過經驗不足果然有差, 長了一堆"屁股", 但中間又有些地方是空的, 雖然不太喜歡塑膠袋, 不過最簡單好用的就是拿塑膠袋再把縫隙補起來....
![]() |
寄件者 2013-02-02 |
![]() |
寄件者 2013-02-02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