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曾經有大約九千個埤塘,需要水就可以利用,比大水庫便宜及有用。


由於桃園為傾斜的台地地形, 所以只要挖開部份高地的土, 運往低地, 就可以讓水存在於埤塘; 上下埤塘間, 若以魚鱗狀排列, 則高處的埤塘多餘的水, 會補充低處的埤塘, 這種作法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有記錄的是知母六開挖通宵池.

日本時代, 八田與一則開發了桃園大圳, 引用石門水庫的水, 並串連許多埤塘作為調節池, 而讓桃園農業興起.

後來工業發展, 引進自來水系統, "有些"(數量待查, 只是有看到案例)自來水廠也引桃園大圳的水, 淨化處理後給工業及民生用水之用.

所以先民利用地形造出的埤塘就有儲水功能, 如果用這概念, 找出各地適合的工法(例如湧泉區), 少雨區等, 就可以有廣泛的儲水甚至滯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