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系畢業, 在 NPO 工作過, 反而對於經濟體制有不同的想法.

一般人可能成長過程中就被耳提面命: 要好好念書找好工作, 然後順利找個配偶成家.

不過我進了 NPO , 看到了某些 NPO 成了財團安插酬庸或提供旋轉門的工具, 看到了某些 NPO 工作者在接受補助時, 仍憤憤不平地表示理念不應該這麼廉價....

突然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如同語言, 文字是溝通的重要工具, 資本也是溝通理念的重要工具, 更重要的是實作者的價值觀有沒有跟理念一致.

如果是以理念為中心, 以活動為工具來, 需要資金來運作, 是很合理的, 也不違背"非營利"的精神.

例如講環保, 我認為不是一定要求其他人騎腳踏車上下班, 而是考慮在合理範圍內, 可以選擇共乘, 可以選擇公車, 可以在各種因素下, 能合理說明如何兼顧環保與必要.

但是反過來, 有些事情就很容易由奢入儉難, 有補助款了, 就很容易為了表現而濫用, 而與理念不合; 比如辦活動為了宣傳理念, 很容易變成為了領補助款而辦活動, 只是主題掛著xx理念, 當然這種 NPO 是很廉價的, 甚至是低廉, 庸俗的;

"非營利"這三個字的存在, "利"還是一般民眾最熟悉的, "營利"也是最常要做的事, 要談"非營利". 至少, 如何在民眾熟悉的營利行為下, 提供思考營利行為的永續性, 或者把"營利"的"利"轉成有利於社會或環境, 而不只營利於金錢.

只談理念, 只為了補助款, 那就像唐吉軻德一樣, 連目標都錯了, 還會讓人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