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記帳APP都會先提供幾種分類方式, 而我覺得記帳APP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原因, 也在於分類方式的概念是否相近?
所以當我自己分類時, 是引用資訊系統分析的方式, 先抓出一些屬性:
- 必要或想要(奢侈性)程度:
參考馬斯洛的(x, 又不是考試),簡單地說, 每天三餐大概是一般人最常見的必要飲食, 宵夜再買個鹹酥雞可能就是嘴饞, 非必要.
可是這中間其實也有些陷阱了, 很多人吃西式早餐是漢堡加飲料, 那飲料一定要奶茶/紅茶嗎, 如果自己買茶包泡, 可不可以替代? 甚至捷運站或一些公共場所都有提供白開水, 那在超商買瓶裝水算必要嗎?
這就沒有一定的答案了, 因為在捷運站裝水或自備茶包, 需要等待的時間, 買現成的紅茶或包裝水比較不環保, 但時間成本降低. - "公務用"或"個人用"或"個人用但有助於公務": 居家拖鞋很明顯是個人用; 如果辦公室有制服, 除了勞基法規定至少辦公室要提供基本的制服, 額外買的制服算公務用; 買好一點的皮鞋可以搭配西裝, 到底算公務用還是個人用呢? 有些公司允許非洽公時可以在公司穿涼鞋, 在公司的涼鞋算個人用還是公務用呢? 所以還有些模糊的空間, 也是每個人依工作性質來考慮的.
- 直接付款與延遲性付款: 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 在交易當下常常因為懶得記帳, 拿悠遊卡等電子票證刷了就走, 使用信用卡自動除值時, 又會在不足額時自動補錢, 而造成在不知不覺中延遲付款, 可是在交易當下其實就已經欠款了, 這也是記帳時, 個人認為應該在交易當下就記帳的主要原因.
例如: 在北部使用悠遊卡非常方便, 可以搭公車/捷運, 可以租公共腳踏車(!), 可以到超商買咖啡(!!), 可以在超商買禮盒(!!!), 可以搭台鐵/高鐵(!!!!), 可以....反正自動儲值, 信用卡會有帳單可以對? (x)
這就是很危險的例子, 很多理財的書會建議用帳單記帳, 但是電子票證如果不列印發票/交易明細, 只有信用卡帳單並不是記帳! 因為前面提到的交易, 並不會出現在信用卡帳單上, 信用卡帳單只有無數次自動加值 $500 的紀錄, 實際消費項目是什麼? 就需要自己分出來, 才能思考今天買咖啡是跟同事討論買的, 還是單純口渴習慣買的? 如果單純口渴, 是否可以買其他飲料或自備開水? - 一次付款與分期付款: 有點像電子票證自動加值一樣, 分期付款也是很容易忽略的問題, 比如: 一台筆電 $24000 , 分 12 期免利息, 每期 $2000 ; 在心理上很容易想到: 每個月 $35000 的收入, 花 $2000 不多"吧"? (x)
這也是很容易超支的地方, 到下個月也許就....一台汽車 $72000 , 分 60 期免利息, 每期 $12000 啊, 前面還有筆電的 $2000 被忘記了!
這就是心理上, 沒有當下紀錄, 沒有定期再檢視消費欠帳到底還有多少, 而造成已經消費卻在帳單出現時才會想起來原來這東西還在分期付款中. - 原生消費與衍生性消費: (電影梗, 看不懂的後面會稍微補充)『開司, 來罐啤酒吧?』『(考慮很久)好』『給開司一罐啤酒』『開司, 來個雞肉串吧?』『好』『開司, 來開個查某吧?』『x(電影沒有演這個)』
很多不知不覺的支出, 其實算是衍生出來的消費, 這邊的例子其實比較像是最前面考慮是必要或奢侈性的消費, 但是換個角度想, 喝了啤酒就會想再買雞肉串, 假如買了車子, 就會想有機會多出去玩, 而需要繳停車費, 車子音響不太好, 就想換一台, 這些都是由車子才衍生出來的消費, 在想考慮買車的當下很容易被忽略. - 消費的期間, 一次性/持續性, 短/中/長期: 每天的三餐大概都是短期的消費, 大概每個人都還記得一年要繳一次所得稅; 可是保險費呢? 像強制險是跟汽機車過戶時間有關, 投資型保單則是月繳或季繳; 另外還有網路費/手機費等, 大多是月繳.
所以分類時, 我也會記錄這筆交易的短/中/長期, 以及這是買筆電的一次性消費, 或手機門號的持續性消費.
(未完, 下一步是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