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試用: 微軟all-in-one多媒體鍵盤

簡單試用: 微軟all-in-one多媒體鍵盤

從以前就用繪圖板, 軌跡球, 也試過小片繪圖板(Bamboo Pad)以及TrackPoint(小紅點), 覺得上網為主的話, 鍵盤+觸控板二合一的組合還是比較習慣.

因為滑鼠或軌跡球, 通常高度比鍵盤高, 如果打字跟移動游標都是各自運作, 那軌跡球省力很多.

但是如果上網偶爾打字發廢文(o), 又要捲動, 調整A片音量(!?), 多個畫面切換等情況, 單獨用軌跡球或鍵盤都有點不方便.

所以以前試過TrackPoint鍵盤以及筆電的多點觸控鍵盤, 算是這種複合使用上的好工具.

只是TrackPoint鍵盤有專利, 而且功能再多就是移動游標, 中鍵捲動等方式, 當多點觸控板有移動, 捲動, 還可以放大縮小等用途時, TrackPoint只剩手不用移動的文書作業較方便, 若要瀏覽網頁發廢文等用途, 多點觸控反而方便些.

上次在特價買過一個單點觸控的鍵盤, 以後有機會再介紹. 這次則考慮:
1. 鍵盤+多點觸控板.
2. 若無線的設備則使用 AA 或 AAA 電池. (我不愛內建電池的設備.)
入選的有微軟all-in-one鍵盤, 以及雷柏K2600兩組; 剛好微軟all-in-one鍵盤有特價, 就買了....

首先這種鍵盤幾乎沒有數字區, 或很擠的數字區(例如TCK110), 甚至Home/End/PgUp/PgDn, F1~F12等按鍵都需要用組合鍵的方式, 還好我目標是用在macOS(OS X)內, 都可以透過組合鍵完成(用在 Excel 就稍嫌不方便了.)

按鍵本身大約是市售鍵盤的98%, 看不太出來按鍵比較小, 但一打字就遇到問題了, 常常同時按到兩個按鍵, 需要一點時間適應.

為了本體變薄, 按鍵深度也比較淺, 跟筆電常見的剪刀腳鍵盤比起來, 加上按鍵稍微變小, 很容易手指不是按到按鍵的中心而會晃動, 還是需要時間適應.

觸控板方面, 基本功能沒有問題, 不過偶爾移動游標會忽快忽慢, 多點觸控也是, 捲動時有時會突然停住, 要重新提起手指再重捲動, 不知道是不是個人體質, 在前一個單點觸控板鍵盤或Bamboo Pad都有類似情況, 在Lenovo U31-70筆電的觸控板則正常.

觸控板按鈕設計成一整片, 按左右鍵是整片下沉, 可能為了省力, 所以觸控板按鈕就比較軟, 反而手指會稍微用力而又用力過頭, 不過也有替代方案, 在鍵盤左上角有提供另一個觸控板左鍵的功能, 需要精細一點的力道可以始用左上角的按鍵.

大致上用在瀏覽網頁捲動, 偶爾發發廢文, 加上多媒體播放等用途下, 這款鍵盤算是很切合居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