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取產線原始記錄檔分析的架構概要

工廠生產時, 設備大多已經有隨時量測的功能, 作業員才知道設備情況.
而大部分的設備還有記錄原始資料的功能.
在沒有導入MES系統前, 只要有原始資料, 找出特定規則, 就可以做出半自動分析的程式.

主要的條件:
  • 設備記錄的檔案, 檔名與內容結構有一致性.
  • 記錄檔轉存到特定位置, 才能讓分析的程式讀取.

而分析的程式主要設計的架構
  • 定期執行分析的程式: 定期的間距, 以產線的資料足以分析, 或取樣本的時間等因素考慮.
  • 分析撈取的區間: 除了取樣本外, 有時候會需要比較移動平均等資料, 會需要撈取數倍的資料當分析基準.
  • 試算資料, 找出樣本特性.
  • 由樣本特性, 分析出幾種應用情況, 再評估是否要發出警報或進行調整:
    • 生產中的狀態
    • 調整中的狀態
    • 發生異常的狀態

舉例1: 環境溫度控制
很多產線會需要控制環境溫度, 而且變化會造成產品問題, 所以可能的比較就是:
  1. 撈取最近1小時的溫度資料, 至少每分鐘1筆
  2. 比較前57分鐘的平均與標準差, 以及最近3分鐘的平均
  3. 如果最近3分鐘的平均, 超過之前57分鐘的平均+-2個標準差, 可能溫度變化太大.

案例2: 產線切割品質
由於產線機械設備可能會磨耗, 所以要定期修正, 可能的比較就是:
  1. 每小時記錄樣本長度.
  2. 每週分析樣本變動狀況, 進行兩種分析:
    1. 樣本長度變動率, 計算每日樣本長度標準差, 如果標準差越來越大, 表示設備本身不穩定.
    2. 樣本長度變化, 如果樣本穩定越來越長或越來越短, 表示設備本身磨耗, 可以估算設備磨耗情況, 當產品可能無法達到規格前, 提早修正或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