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TF"常被媒體或投資顧問提起, 好像跟著大盤就對了.
但是這樣的用詞其實有很多陷阱需要釐清:
- ETF是指"交易所可以交易的基金", 所以本質上還是"基金", 只是"交易方式"是在交易所(例如: 台灣證券交易所)買賣.
- 基金只是集合多人的資金, 對特定標的進行投資; 所以基金也有分地區型, 標的類型(股票, 債券, 期貨等), 或產業類型(行動通訊, 原物料等.)
- 所以ETF有非常多種, 並不是ETF就是跟著大盤.
- 而真正跟著大盤的, 只有"被動全市場(主力市場)指數型ETF"
例如最常聽到的0050, 是"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 其實是照台灣證券交易所跟FSTE(富時指數)合編的"台灣50指數"來組成基金, 所以符合這些特性:
- 台灣的主力市場: 因為標的來源是台灣證券交易所(台北股市)市值前50大企業, 所以符合"主力市場"條件.
- 被動型: 因為參考指標只有"市值", 並沒有其他人為條件, 所以符合"被動型"
- 指數型: 是由市值計算出"台灣50指數", 所以屬於指數型.
- ETF: 0050或006208, 是依照台灣50指數的成份比例買賣股票, 而且是在證券交易所買賣, 所以屬於ETF.
這樣的條件組合, 才是跟著"主力市場", 而有接近大盤的績效.
一般常見的問題則有幾種:
- 0056/00692: 追蹤的"高股息"跟"公司治理"指數, 有不少人為評估的項目, 所以有部份屬於主動型, 不完全是被動型.
- 0051: 追蹤中型100指數, 市值在51~150名, 非主力市場.
- 許多網路銀行有小額投資, 屬於各銀行或基金業者設立, 非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