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選擇心得

NAS 的選擇, 個人認為:
基本:
1. 4Bay 以上(註1)
2. 1Gbps 網路
不錯:
2+ 1Gbps 網路*2
3. 支援 SSD 快取
4. 支援快照
另外:
5. 放 NAS 的網路環境為何?

各家在這方面其實差異不會太大, 一分錢一分貨, 也有很多其他廠牌符合這要求.

但是這是 NAS 基本功能: 檔案分享. 而看過很多意外, 就會有衍生的需求, 是首次購買時常忽略的:
1. 如何再備份?
2. NAS空間已滿時的擴充?
3. NAS故障時的轉移?
4. 如何從外面回家抓檔?

第1個問題比較容易, 大部分的 NAS 支援 NTFS 外接式硬碟讀寫, 以及排程差異備份, 例如每 6 小時一次, 損失就是最近 6 小時內異動的資料, 以及某些權限問題.
而有些廠牌另外有支援內建硬碟備份模式, 速度會快一些, 不過功能基本上跟外接差不多, 個人認為外接備份足夠時, 就不一定要選這廠牌.

第2個問題有很多辦法, 但如何挑選適用的辦法則因人而異, 例如:
1. 娛樂性的影音擋搬到外接硬碟另外存.
2. 不同 NAS 公司有不同的擴充方式, 有些可以擴充原本的儲存池, 有些是更換硬碟後, 原架構不變, 將新硬碟多餘空間再劃分一個新的空間.
3. 既然要擴充硬碟, 就順便換新 NAS , 讓新 NAS 上機後轉移....
(方法真的非常多, 也沒有絕對好的作法, 就可以有幾個方向評估看看.)

第3個問題大概只有2+1種解法:
1. 不趕時間: 找原廠維修這台.
2. 趕時間: 找原廠詢問相容系列, 並要原廠保證直接照原順序插硬碟可以正常使用.
3. 由於大多數 NAS 採用特製的 Linux 作業系統, 架構大多是軟體 RAID + ext4 / btrfs , 所以對 Linux 有概念的玩家, 可以自己把原硬碟 RAID 組起來, 再掛載裡面的資料區.

第4個問題也有很多結構要先知道:
1. 家裡的網路架構?
2. 會設定動態 DNS 或業者提供的快速連線嗎?
3. 會改分享器的 port mapping 嗎?
4. 在外面什麼檔?
個人的偏好是:
1. 用 Dropbox / Google Drive / OneDrive 等空間, NAS 跟這些空間同步, 只放特定檔案.
2. 家中規劃有 VPN 環境, 透過 VPN + NAS 認證雙重保護.

而很多業者會宣傳 HDMI 相片/影片播放, 個人是已經習慣手機跟電腦處理, 雖然有試過幾台, 但不熟所以就不說了.

註1:
個人認為選擇4Bay以上是有基本的彈性, 例如:
3+1:
RAID5(3) + Temp(1) : 常抓檔案的話, 可以把暫存區放在 Temp , 故障就換, 抓完的檔案再放 RAID5 區.
RAID5(3) + SSD(1) : 許多 NAS 支援 SSD 快取或合併儲存, 加一顆 SSD 可以提昇速度.
RAID5(3) + 備份(1) : 將工作區跟備份區分開, 要救急時可以從備份區處理.

2+1+1:
RAID1(2顆) +
Temp(1顆) 或 SSD(1顆) 或 備份(1顆) 擇 2
從上面的特性中挑兩顆, 不過個人不喜歡備份跟 Temp 放一起就是....

2+2:
RAID1(2顆) + RAID1(2顆): 通常是方便擴充考慮, 剛買的時候只放2顆, 以後空間不夠, 直接再加2顆, 複製後目錄名稱改一下就好.

4:
RAID5(4顆) 或 RAID6(4顆) 或 RAID10(4顆): RAID特性不同, 看使用者偏好.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nas%E9%81%B8%E6%93%87%E5%BF%83%E5%BE%97-%E8%90%8A%E5%A7%86-%E5%8F%B2/?publishe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