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以前使用數位日曆時, 比較單純地紀錄:
- 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
- 決定這個時間點的必要性,
例如: 報所得稅是"期間", 但我可能只有記錄"起始日";
而圖書館借書期間, 可能只有紀錄"最後一天不會被罰款的還書日". - 有些事情移動到其他天進行時, 數位日曆不容易記錄原因.
例如: 原本要看體檢報告, 當天到診所沒有掛到號, 所以要延期,
但數位日曆只有把日期拉動, 並沒有特別紀錄為什麼移動, 子彈筆記有. - 有些事情雖然是一項工作, 卻可能有連帶影響其他事情, 數位日曆不容易串連,
例如: 找到自然人憑證->超商查詢代碼->回住處網路報稅->
產生2~3個新工作: 將網路報稅結果列印->送件給國稅局,
還有等國稅局預定扣款日到, 查詢扣繳的信用卡銀行帳單.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25E8%2580%2583%25E6%2585%25AE%25E5%25B0%2587%25E6%2595%25B8%25E4%25BD%258D%25E6%2597%25A5%25E6%259B%2586%25E5%25AD%2590%25E5%25BD%2588%25E7%25AD%2586%25E8%25A8%2598%25E5%258C%2596-pik-kun-s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