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程式前區分架構與內容

因為工廠生產產品, 產線一定有設備的特性, 而成品/半成品也有一定的架構, 例如: 外型雷同而長度不同.

其次是產線工作者, 大多只會對於產線某一部份的參數或產品資料做紀錄.

所以在寫相關程式時, 就先了解產線的資料來源, 以及影響的範圍, 讓產線工作者謄寫的資料變少, 讓程式自動分析的部份變多.

 

例如, 前陣子產品管理部門希望能有比較不同時間的產品抽樣圖, 所以就分類出:

  1. 產品長度: 由業務通知生產管理部門決定, 屬於人工輸入.
  2. 檢驗機檔案: 由製造人員不定期拿到檢驗機量測, 產出CSV檔案.

檢驗機檔案會存到特定目錄.

而我寫的Excel就有:

  1. 自動撈取最近4次檢查機檔案.
  2. 儲存格使用底色來提醒製造人員輸入目前生產的計畫長度與抽樣圖表量測範圍, 平常已經存好了, 有異動才需要輸入, 再按確定.
  3.  Excel自動把檢查機結果讀取進來, 並依量測範圍計算生產品質, 再把最近兩次的結果畫成圖表給製造人員比較.
  4. 圖表的上下限也依照長度概算, 讓不同時間的檢查結果方便比較.
這樣製造人員只需要拿樣本到檢查機, 執行檢查機程式, 執行後再開Excel, 直接按確定(有收到變更產品長度才需要改), 就可以馬上看到設備調整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