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 清帝國 / 中國(China) , 日本(Japan), 美國(特殊一點), (原)韓國(新)朝鮮(北韓)/韓國(南韓), 德國

政權:
C. 清帝國 / 中國: 愛新覺羅政權 -> 袁世凱的北京政權(中華民國)  / 宋教仁的南京政權 / 袁世凱的中華帝國(政權相同, 改體制) / 日本友好的孫文南方政權 / 蔣中正的黃埔軍政府(國民政府) / 俄共扶持的共產黨政權(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 與日本友好的汪精衛政權
N. 日本: 德川幕府 -> (大政奉還)維新政權 -> (二戰)軍政府 -> (美國治理改憲法)內閣政府 -> 內閣政府(琉球等地仍由美國治理) -> 內閣政府
A. 美國: 十三洲 -> 逐漸擴張到大平洋岸 -> 南軍(聯盟國) / 北軍(合眾國) -> 美國聯邦政府
K. 韓國: 日治韓國 -> 1. 俄治朝鮮(北韓) / 2. 美治韓國(南韓) ->  1. 朝鮮(金家族) / 2. 南韓(民主政府)
D. 德國: 納粹政權 -> 東德(俄國扶持) / 西德(親英美法) -> 德國

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政權, 一般只有一個中央政權, 國家的認定是由其他國家互相承認而來.

有些國家因為有兩個政權, 會逐漸被視為兩個國家, 如: 朝鮮與韓國, 原本是被日本統治, 二戰後分別由俄國及美國以維持治安名義統治, 而本土政權各自成立後, 逐漸被視為兩個國家.

而德國跟美國則曾經因為不同因素, 有兩個政權, 甚至德國也曾被普遍認為是兩個國家, 之後合併為一個.

中國則自清帝國以來, 由多個政權輪替, 原本是愛新覺羅家族, 後來退位給袁世凱, 並改名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而還有諸多政權(軍閥)逐漸統合, 到袁世凱想改為帝制, 日本扶植孫文在南方反對, 到袁世凱放棄帝制, 而孫文過世後, 蔣中正以黃埔軍為主, 成立軍政府(國民政府), 消滅北洋政府, 以中華民國(ROC, 中國, 民主版)名義, 對外代表"原本的清帝國/改名後的中國", 因為有諸多民意不滿, 所以俄國扶持共產政權, 日本找友好的汪精衛另外成立政權, 而國民政府有效控制範圍退到雲南四川等地, 最後剩下金門, 馬祖與浙江外的大陳諸島, 其他領土(不含台澎, 台澎當時仍是日本領土)都由共產政權統治.

而二戰後日本停戰 -> 投降 -> 簽和約確認戰爭結束 -> 主權與其他權益確認, 停戰後由盟軍統帥麥帥以第一號一般命令, 分配由美國治理日本, 韓國, 菲律賓等地, 中國(蔣中正元帥)治理越南, (日本領土)台灣澎湖 等地.

而中國(中華民國政權/蔣中正)治理(日本領土)台灣澎湖時, 因為非法募兵, 搜刮資源, 強佔日本人資產, 引起民怨而爆發228事件.
並且在台灣澎湖仍是日本領土時, 中國(中華民國政權)進行清鄉等屠殺他國人民行為.

之後日本才簽訂舊金山合約與中日合約放棄台灣澎湖, 由於日本投降對象是"盟軍"(統帥麥克阿瑟代表), 合約也是四十多國, 所以日本放棄主權部份無疑慮, 但並無其他國家承認與交接主權給中國(無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所以國民政府以維持治安名義在台灣澎湖居留到現在.

之後發生823砲戰, 屬於中國內兩個政權的內戰, 但國民政府非法徵調台灣澎湖民眾當兵.